返回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:
网站首页顾城留言
载入中…
相关文章
“需要一个答案”
那么“死”也该有克有死
思忆朦胧
半梦


画中人
木凳
相亲
关于《西线轶事》的轶事
最新推荐最新热门
专题栏目
您现在的位置: 顾城之城 >> 顾城 >> 顾城作品 >> 顾城散文 >> 早期诗论 >> 正文
高级搜索
学诗笔记(二)
(1982)
作者:顾城  | 文章来源:《顾城文选·卷一·别有天地》 点击数: 更新时间:2005-1-30 13:03:30 | 【字体:

  什么是诗?是什么特点使诗和其它艺术形式相区别?
  我想至少有两个必须具备的因素:
  一个是美的感觉;一个是精练的语言。
  光有美的感觉,只能产生诗意,不能产生诗;光有精练的语言,没有美的感觉,只能产生诗的形式,亦不能产生诗。
  只有美好的感觉和精练的语言相结合时,诗才可能出现。
  感觉越美,语言越精,二者结合得越和谐(矛盾,不平衡也能构成一种和谐),诗则越成为诗。
  诗人,就是为美感和精练的语言举行婚礼的人。

  政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利益——经济利益。而艺术的出发点和归宿则是美——理想主义的美。
  它们之所以会发生关系,是因为只有一个客观世界,是因为生活在这个客观世界里的人,既需要物质又需要精神。

  有些“诗”像秋叶一样,脱离了艺术之树,追随政治风向去了;它们如果赶上了上升气流,刹时间竟也会飞得很高;但遗憾的是,在风停息之后,它们也就不由自主地跌落到了某个角落。
  真正高居的,最终还是那些常青的叶片,那些忠于艺术之树的诗篇。

  不独立,就不自由;不自由,就不美。
  诗要美,首先必须是独立的,具有独立的思考和创造。

  有些人忙于在世界上搜寻、记录、验证诗的题材,却忘记了“内师心源”——忘记了自己的心。
  诗人的心,应当有世界一样的丰富和广大,那里才是诗的源泉。

  诗要说真话。但真话并非都是诗。而且真话并非都是真理。
  就诗中具有真理性的真话来说,恐怕也要分为两种:一种是时兴的真话;一种是不时兴的或者尚未时兴的真话,说后只能得到若干白眼。
  我往往更愿意说后一种真话,我不愿在布鲁诺烧死几百年后,再大喊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。

  诗的大敌是习惯——习惯于一种机械的接受方式,习惯于一种“合法”的思维方式,习惯于一种公认的表现方式。
  习惯是知觉的厚茧,使冷感和热感都趋于麻木;习惯是感情的面具,使欢乐和痛苦都无从表达;习惯是语言的轴承,使那几个单调而圆滑的词汇循环不已;习惯是精神的狱墙,隔绝了横贯世界的信风,隔绝了爱、理解、信任,隔绝了心海的潮汐。习惯就是停滞,就是沼泽,就是衰老。习惯的终点就是死亡。
  我感到,习惯于习惯的包围,诗就会失去血色甚至生命。
  当诗人用他崭新的诗篇,崭新的审美意识,粉碎习惯之后,他和读者都将获得一次再生——重新地感知自己和世界。

  诗的题材扩大了,同时一些不属诗的概念的东西也乘机扩大了在诗中的市场。
  几年前,在大力宣传了陈景润之后,一种“爱情诗”便应运而生:一个姑娘必定要爱一个科研工作者,其逻辑之严谨,不下于陈景润的数学公式。唯一可惜的是,这种“爱情”本身,又缺乏数学公式的稳定性;第二天,反击战打响了,新一代最可爱的人走红了,姑娘的爱情难免地又大加转移。
  这是在写爱吗?这是在写诗吗?爱的土地是那么圣洁、丰富而永恒,永远养育着最美的诗和歌。我有时不免疑惑,难道他们一点不知道?爱是不可运用的,诗是不可运用的,可以运用的是概念,概念如果运用于爱情和诗歌,除了对其伤害直至摧毁,是决不可能产生一丝助益的。而现在我们的概念正在被鼓励着进一步地攻占诗歌进而爱情;概念的诗就够人消受的了,还要加上概念的爱情。

  我们的诗像生物标本一样在俄式的古典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酒精里,浸泡得太久了,窗外哪怕飞过一只现代主义的蝴蝶,也会吃惊,竟不以为那是生命。

  现代主义的暗示式,是对古典主义的定论式的一大革命。它激发起读者的思想,却不保证思想的结果。它只把展厅的大门启开,却不做解说员,另一部分让读者自己去完成。
  我们许多不习惯自己思索的读者就茫然了:“它告诉我什么呢?”没说。于是曰:“不懂”。
  如果有什么东西“不懂”就应当否定,那么刚落生的婴儿,就应当否定整个世界了。

十一

  中国古代的一些诗和诗论,是极高深的,对外国的诗,特别是对外国的现代诗产生了很大影响。于是有些同胞,便当然地继承了这份光荣,自负起来,闭眼不看今天的现实。
  今天,如果我们还有一点求实之心的话,就必须接受这样一个现实——我们现在的诗,在国际诗坛上的地位并不很高,是与我们的人口、版图完全不相称的,是和继承人的称号不相称的,历史毕竟是历史,万里长城并没有到达木星。
  恰恰是那种盲目的骄傲,那种不愿比较的狭隘心里,妨碍了诗的进步。
  现在闭目养神的时代已经过去,是时候了,应当喊出这样的口号:世界的诗应当走入中国!中国的诗应当走向世界!
  在卫星环绕的八十年代,必须从世界范畴来考虑中国问题。

十二

  世界走入中国,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。我们必须放弃成见,放下架子,去承认、研究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外国现代主义诗创作;对其仍有价值的部分,尽数拿来,用以刺激我们的新诗变异,加快生长速度。我们应当表现中国特有的民族心理,也应当表现人类共同的渴望和追求。
  只有我们的诗星汇成银河,奔涌于世界太空的时候,我们才能无愧地对先人说,我们是继承人。

1982年10月


◎ 文初刊于1983年第2期《新作品》时,刊物谨慎起见节去了部分章节;随后一地区刊物刊登了其余章节。此次编选将两篇复合为一。

文章录入:鹤莲    责任编辑:本站 
  • 上一个文章:

  • 下一个文章:
  • 【字体: 】【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     网友评论:(只显示最新10条。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